实盘股票配资公司_正规股票配资_在线炒股配资

股票资本分配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改革与突破:重大变化、新政盘点

发布日期:2025-04-06 22:08    点击次数:189

股票资本分配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改革与突破:重大变化、新政盘点

股票资本分配

2025 年,新一轮院士增选即将拉开帷幕,而 2023 年作为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年份,两院院士增选在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革旨在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解决长期存在的 “论资排辈”“圈子文化”“跑院士” 等问题,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两院院士增选情况回顾

自 2011 年以来,两院院士增选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从整体数据来看,院士增选目标、有效候选人以及最终增选人数均逐年递增。在 2023 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不超过 90 名,实际当选 74 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 79 名,实际当选 59 人,此次计划名额与当选人数的缺口成为历次增选中最大的一次。这一现象背后,既反映了院士评选标准的严格把控,也彰显了在改革背景下对院士质量的高度重视。

为打破 “圈子文化”,两院院士增选在推荐环节做出了细致规定。推荐方式主要有现有院士推荐和学术团体推荐,以院士推荐为主。在回避制度方面,明确回避范围包括直系亲属和主要旁系亲属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师生关系。

在推荐资格上,更是进行了重大调整。每位院士仅能提名 1 位候选人,候选人获得 1 位拟提名学部院士提名即为有效,而 65 岁以上的候选人则需要获得 2 位院士的提名才有效,这与以往 3 人和 6 人的提名要求相比,变化显著。此外,担任党政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负责人以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院士,在任职期间不得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这些规定从源头上减少了 “圈子” 影响,确保推荐过程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院士候选人新要求

对于院士候选人的资格限定也更加严格。党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不过企业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等技术负责人及所属研究机构负责人可视情况适当放宽。

同时,明确规定有以下情形的人员不得作为候选人:有犯罪记录的;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受到过责令辞职、免职、降职处理或者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及撤职、开除等处分的;因违纪违法等问题受到处理且尚在影响期内的;因所犯错误群众反映强烈或者因重特大事故事件受处理处分,影响尚未消除的;因品德失范行为受到处理的;因严重学术不端和违反科技伦理等问题受到处理的;存在学术造假行为的;在增选中开展请托、游说、拉票、助选、贿选等活动的。这一系列负面清单,为院士候选人的品德和学术操守设定了清晰的底线。

评选流程新方式

为杜绝 “跑院士” 行为,2023 年院士评选首次采用外部同行专家评选与院士增选大会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以往 “院士评院士” 的单一模式。外部同行专家盲评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干扰因素。

具体流程为,先由中国科学院或者中国工程院组织外部同行专家对有效候选人进行评选,评选出的院士候选人经院党组审定后,提交院士增选大会选举。在院士增选大会上,参会院士按 20% 差额对候选人进行投票,选出新增选院士。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须超过应参加增选工作的院士人数的二分之一,选举方为有效。获得赞同票数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按各专业学部增选名额,根据得票数依序当选院士。这种新的评选流程,增加了评选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院士增选新倾向

为打破院士增选学科不均衡的现状,2023 年度将院士增选名额明确了学科方向,这是院士增选史上的重大变革。

中国科学院要求根据《2023 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确定的领域学科方向进行推荐,强调推荐工作要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强化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并作出贡献的价值导向,注重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着重推荐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

中国工程院则明确要牢牢把握院士的标准和条件,重视被提名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贡献,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和原创性科技成果,以及其科学家精神和学术道德;坚决破除 “四唯”,打破论资排辈,不以 “帽子” 评判人才;特别关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专家,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家,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关注长期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的专家,关注优秀的民营企业专家、中青年专家和女性专家。这些新倾向引导院士增选向更全面、更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方向发展。

其他重要变化

在 2023 年两院院士增选中,还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变化。例如,参评条件有所放宽,65 岁以内的候选人获得 1 名院士推荐即可,不再严格限制候选人数量,这使得工程院共有 655 人进入增选名单,科学院 583 人进入增选名单,均创历史新高,为更多优秀科研人员提供了机会。

关键投票环节周期大幅缩减,不到半月时间完成所有投票工作,有效避免了人情世故的干扰。投票共分为两轮,第一轮每个学部分成六组左右,由没有参评的长江、国家级人才、杰青等 60 余名专家进行投票,每名专家单独封闭式管理,独自评审材料、投票,期间需上交电子通讯设备,两天内不能离开房间,不准带离任何材料,有专人监督;第一轮投票后,三天左右即进入第二轮评选,由院士从第一轮评出的名单中确定最终人选。同时,取消以往的现场答辩环节,只需要提交视频和 ppt 等电子材料。变动最大之处在于第一轮评选,每组有资格投票的专家人数在 60 人左右,抓取部分专家打分计入成绩,候选人事先跑关系的难度大幅增加,基本凭材料、硬实力说话。工程院第一轮从 655 名候选人中投选出了 108 人,约占比 16.5%,院士在第二轮评选中再次从 108 人中拿掉了约 20 - 30% 的候选人。此外,还有中纪委工作人员现场办公,当场接受相关举报,进一步增加了候选人和评审专家接触的难度,保障了评选过程的公平性。

国家奖在院士增选中的地位

在院士增选过程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普遍观点认为,只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且为第一完成人的专家,才更有可能获得院士称号。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者获得高等级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专家,获选院士的概率更大。然而,也存在例外情况,每年都有未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但最终获选院士的,也有荣获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或者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一 / 二等奖却最终落选院士的。

2023 年度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中,据青塔 Pro 整理,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中,有 141 人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数占 24%;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有 277 人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数占 42%。在公开的两院院士候选总人数中,共计有 33.76% 的人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手握至少一项国家科技奖。另外,2021 年至今,国家科学技术奖仅评审了 1 次,很多杰出科学家错失了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机会。但即便如此,相信凭借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众多杰出科学家仍有机会成功入围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3 年两院院士增选的一系列重大变化股票资本分配,从推荐者、候选人、评选流程、增选倾向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奖在院士增选中的地位。这些改革举措为我国院士队伍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加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为我国科技事业迈向更高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 2025 年新一轮院士增选的临近,人们对院士评选的公平性、科学性和引领性充满期待,相信这些改革成果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Powered by 实盘股票配资公司_正规股票配资_在线炒股配资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